大學換血|筆耕時政、研究本土 港社科學者出走 陳健民:「排名增加、多元化是假象」

回覆文章
emily
文章: 20984
註冊時間: 週五 6月 24, 2022 7:01 am

大學換血|筆耕時政、研究本土 港社科學者出走 陳健民:「排名增加、多元化是假象」

文章 emily »

大學換血|筆耕時政、研究本土 港社科學者出走 陳健民:「排名增加、多元化是假象」

數據分析及全文:https://tinyurl.com/3ekyjyur

《集誌社》取得教資會過去七年數據,本港八間資助大學的內地教員人數創有紀錄以來新高,較七年增加近一倍,佔整體教員比例 41%,主要進駐工、商、理三科。相反,本地學者較七年前跌兩成,教育、人文和社科為重災區。

數據顯示,本地教員中教育科減幅最大,2019/20 學年八大原有 133 名本地教育科教員,今年只剩 81 人,流失近 39 %;其次是社會科學科,流失近 18%、由 300 人減至 246 人; 而文科及人文學科則流失近 16%,剩下 201 名本地教員。 以大學而言,教大七年來本地人員流失逾 38%、而港大、城大和中大的本地教員減幅亦超過兩成。

陳健民:論文排名或增加,恐掏空本地研究 

社會科學科五個學年間流失 18% 本地教員。前中大社會學系副教授、現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陳健民稱,社科需對社會脈絡進行研究、以例子讓學生明白理論、甚至以社會參與對學生身教,認為本土學者流失對大學教育有「相當大影響」。

他指來港的內地學者都是經嚴格篩選和競爭,不少人發表論文的成績斐然,但大部分人來港後往往留在自己圈子、也缺乏對本地議題的關懷:「他們心態只不過是在香港搵份工、高薪、繼續做他們的中國研究,對香港年青一代沒有這麼強的關懷。所以影響不只是研究方面。一方面研究一定會少、第二方面在教學上對學生的 inspiration(啟發)都會有欠缺。」

陳稱內地學者主要從事中國有關研究,而在國際學術期刊,中國議題較香港議題更受關注,故內地學者增加對本地大學的排名有好處,「香港用好多大陸的學者或者學生做一個多元化的指標,係個假象來的。表面上可能排名有明顯增加,實則會慢慢掏空本土的研究」。

多年來積極評論時政,陳健民說自己和部分學者明知本土研究在國際期刊上較不吃香,仍會做本土的研究議題、在報章撰寫評論文章,「幫唔到升職都會做」,只望推動改善社會政策,形容是身為香港人對社會的「commitment」(承擔)。他指公眾會期望學者扮演公共知識份子的角色,惟內地學者多不了解香港議題、也會因家人身在內地而不敢評論中國問題,料對公共政策只能閉口不言。他又笑言「如果香港一路每日中國化、內地化。最後可能佢哋先係較了解香港嘅人都唔定。」
附加檔案
2025-04-22 10.51.54.jpg
2025-04-22 10.51.54.jpg (233.88 KiB) 已瀏覽 240 次
回覆文章

回到「新聞」